业务流程

来自本科教学服务Wiki
Hancj留言 | 贡献2023年11月30日 (四) 10:17的版本 →‎教学运行环节
(差异) ←上一版本 | 最后版本 (差异) | 下一版本→ (差异)
 这里主要【本科教学服务平台】在各个环节的整个数据流,以及数据关联做一些描述和解答,希望能辅助大家理解各个环节——

先决条件

课程

课程是组织专业培养方案的最小单位。需要设置好课程的各个属性,如总学时,课程负责人、成绩系数构成等课程必要的字段。涉及【课程负责人】角色。着重对下面几个字段进行说明。

  • 【实验学时】和【上机学时】决定【实验成绩系数】。
  • 【集中实践周数】决定【实践成绩系数】。
  • 【评教类别】是后续评教业务会使用的。由质量科定义。
  • 【工作量类别】是计算每学期教学工作量会使用到。由教学科定义。
  • 【学科类别】是新开课申请时,自动生成课程号必要的字段。由教研科定义。
  • 【考核方式】关系到排考环节。

课程替代

需维护同专业,在校4个年级之间课程替代关系,用于学生选课。涉及【专业负责人】角色

教学运行环节

1. 培养方案,是专业所属学院制定。着重对下面几个设置进行说明。

  • 需要设定课程是否为核心课程,核心课程关联后续学业预警功能。
  • 需要设定是否为毕业设计课程,关联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题目申报。
  • 方案中每个课组学分要求。这个设置关系到后续毕业审查环节。

方案中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其他学院开设的。培养方案制定提交需要进入审批流程,审批通过后生效。生效的方案可以进行变更,主要涉及【专业负责人】角色。

2.执行计划,即每个学期,按照专业【培养方案】中课程的【计划学年学期】,生成的当前学期默认进行开排选课程清单;即专业所属学院,确定当前学期(或者下个学期),哪些课程需要开设,相当于提出一个开课需求。主要涉及【专业负责人】角色。

3. 开课计划,即开课学院按照能派出的师资资源,确定课程能不能在当前学期(或者下个学期)开设。

4. 教学任务,即开课学院按照开课计划已确定要开设的课程,做教学任务,即一个课程,要开多少个教学班,教学班面向的学生范围等。主要涉及【教研室主任】角色。特别注意,因为课程有归属教研室,因此教研室主任只负责归属自己教研室的课程任务维护。

5. 排课。实验课程排课在实验系统进行。

6. 选课。实验课程选课在实验系统进行。

7. 开课。此环节,老师可以申请调停补课。老师定义自己教学班的平时成绩构成,并在考试前提交平时成绩。教室调度也在此环节进行,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在网上申请教室借用。

8. 结课,排考。

9. 考试及阅卷,手工批阅或网上阅卷。

10. 成绩录入。

  • 实验课程,成绩录入在实验系统进行。
  • 课程成绩系数构成在课程环节定义,不会每个学期重复设定。
  • 成绩构成包括:平时成绩,实验成绩,实践成绩,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。
  • 网上阅卷直接读取阅卷系统成绩做为【期末成绩】。
  • 实验课程读取实验系统成绩做为【实验成绩】。
  • 【平时成绩】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录入,考试前提交,不能录入或修改。
  • 【实践成绩】为实践环节设定,老师可以录入。
  • 【期中成绩】为有期中考试的课程设定,老师可以录入。

★成绩变更★,凡是提交后的成绩,都需要任课教师在网上提出成绩变更申请,可以申请单个或多个学生成绩变更。

★成绩系数变更★,课程负责人在课程信息变更中提交申请,审批通过后,系统自动刷新课程所涉及的教学班的成绩,并将成绩变更消息发送到学生个人。

11. 评教。平台提供终结性评教、过程评教、专家评教、教师互评,教师随堂问卷等多种评教模式。